- 人生的契機
2011/5/16,一如往常炎熱的週三下午,一通打到Lab的電話改寫了我原本規劃好的碩士生活。賴老師和黃老師在主任辦公室的半小時”勸誘”,觸動了我因為經濟因素所以從沒認真想過的出國唸書的想法,當天傍晚我就送出申請資料,隔週,收到了Prof. Bruno Buchberger同意讓我加入的消息。23年人生中難得的衝動,讓我跳出了在中山大學建構了五年的舒適圈,到了位於歐洲中心地帶的奧地利。
風景美到無法睜開眼
- 艱難的起步
送申請資料前,我沒考過英文檢定(多益聽讀測驗考了可能也沒500分)、沒出國經驗、甚至沒跟外國人以英語對話過。想當然爾,一開始必定是倍感艱辛,還記得我第一個月連同學間對話都聽不懂,甚至一直到兩個月過去之後才開始比較能開口講話。也沒練習過烹飪,到了奧地利才開始自己慢慢摸索,第一餐還把水跟油都倒進平底鍋。現在回頭看,這都只能算是一些小事,不過對當時的我來說,這些挫折常常讓我覺得:是不是早點回台灣才是明智之舉呢?當然最後是撐過去了,不過那段時間的自我懷疑現在想起還是讓人覺得心驚。只能說出國至少會磨練一個人的生活能力,到了國外,少了台灣便利的購物環境,很多事情不是可以光靠錢解決的(像是週末根本沒有店家開門),而是一定要具備某種程度的技能才生存的下去。撐過去之後就會發現,很多生活瑣事只是做與不做的一念之間,生活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這麼難,但卻至關重要。一個穩固有效的生活模式可以幫助人更好的應對各種環境變化,但是台灣便利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抹殺了這樣的細節,因為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外包”,方便是很方便,確也讓人不想去控制生活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就是成就生活美感跟效率的一環,所以可能的話,盡可能的對生活的細節多一點重視,我想這會是一個不錯的投資。
第一道能吃的料理
- 自由,但也嚴謹的課程設計
生活方面的考驗還可以慢慢克服,課程卻不等人,在台灣習慣了考前念書的模式。到了奧地利,雖然聽課考試依舊是主要的方式,但是會輔以精心設計的作業來幫助學習,還有時不時要上台發表成果,一個作業首先會拿到一份說明,裡面完整描述了問題、目標,接下來就是要應用課堂上教到的技術,為了讓學生可以專注在作業目標上,不是那麼核心的部分會由教師提供,比如說要寫辨識音樂節奏的演算法,教師會提供一個由Java寫成的框架(理由是因為幾乎所有課程都是使用Java),學生只要在特定的區塊內應用定義好的輸入輸出介面以及變數即可完成作業。這樣的方式同時的省下了雙方的時間,教師不用花時間在修正底層的、瑣碎的錯誤,學生可以專注在作業目標上面精益求精,而不用分心去做資料的處理等等。也因此必須要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夠得到讓人滿意的成績。且普遍來說奧地利學生修課數在三年級後會大幅的降低(奧地利的大學不一定有提供學士學位,很多學制設計都是六年碩士無學士的系統),所以可以專注在每一堂課上面,往往可以在專案簡報的時候發現超乎想像的作品,如Mobile Computing出現過高完成度的3D遊戲,Music Processing上出現過辨識正確率甚至比講師使用的方法還要優異的演算法。台灣的作業則是開出一個要求之後就比較缺乏有系統的輔助,學生往往也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所以往往會花上不少時間在摸索一些初階的應用,缺乏時間去鑽研更重要的、更細膩的演算法或是更複雜的應用。
- 高標準的考試以及合理的學分制度
考試的選擇極其自由,學生可以選擇放棄第一次考試,甚至是在進場看過考卷之後放棄不考。甚至在非正式的情況下可以有高達五次的考試機會,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調整。跟台灣相比,台灣的學制以學期為單位設計,缺乏了這樣的彈性。考試的內容兼具深度與廣度,可以從一個領域的概觀問起亦有可能是針對一個理論中的數值加以說明解釋。至少十大題的考卷加上最長一個半小時的應考時間,讓學生必須要對內容有足夠的熟悉度才可以通過考試。加上制度上有多次的考試機會,所以也少有加分調分等等好處,若是不通過就是晚點再考一次,也確保了考試的強度。
而學分數的部份,學分數的給予會衡量多個面相,上課時數、作業數量、專案有無都會影響,相較之下,台灣的學制只是單純的衡量上課時數,看似公平卻忽略了學生對每堂課所付出的時間與心力,所以學生會傾向選擇較為輕鬆的課程滿足學分數的要求,畢竟每學分的投入成本常常會隨著課程有很大的差異。而奧地利的學分會隨著上課時間跟內容做調整,讓學生在知識上有所收穫的同時也可以實質的拿到學分數來滿足畢業學分的要求。
樸實無華的JKU大門
- 效率、權力、責任
這個學程的特點,除了基本上是一年可以拿到碩士學位之外(限純電腦科學背景的學生),就是在寫論文的時候一定是跟一個業界的專案一起完成。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跟公司對我的溝通方式。幾乎是完全的放任,開會是能省則省,對公司是每週回報一次進度,小問題就是信件溝通,當有比較多的進度或是問題需要討論時才會約定開會時間,為了確保開會的品質,前一天要寄一份清單說明討論的內容以及相關的檔案。公司方面跟教授只提出目標跟要求,對於細節內容進度時程基本上完全掌握在我手上,在感到壓力的同時也很感謝教授以及老闆對我的信任。也因為一切操之在我,事情相對來說好安排,但是勝負成敗也都在自己身上,所以也就只能全心投入到專案中。這讓我體會到在拿到權力的同時,責任也會重重的壓到身上的道理。在台灣,頻繁的會議是常態,但很多時候卻缺乏效率,目標的不明確,流程控制失當讓會議都流於空轉。其實只要能夠掌握一些小技巧就可以大幅改善這樣的情況,學習到這些技巧跟觀念算是在國外的重大收穫之一。
從外表真的看不太出來是公司的公司
- 心得
脫離了舒適圈,隨之而來的必然是一段艱辛的陣痛期。但是,這樣的轉折也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環境去認識自己。我是一個不甚喜歡團體生活的人,但是台灣是一個很講究群體和諧的社會。所以我算是在台灣社會中適應不良的個體。到了國外,有大把的時間空間可以由我運用。一個沒有雜音跟環境壓力的地方,可以讓人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擅長什麼、喜歡什麼、希望成就什麼,會因為突然間失去了以前的行事依據,這裡不再有「應該怎麼做」的訊號,像是「公務員比較穩定」、「台積電是個好選擇」,而忽略了個體的特殊需求,思想的開放會領導自己去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了解積累成自信的基礎,會慢慢的明白,群體的意見不一定是好的,普遍的認識不一定是正確的。這個過程形塑成了一套有骨有肉而非虛有其表的價值觀,這會帶給人自信,同時這套價值觀也會帶領一個人達到不只物質,連精神層面都富足的生活。
沒有什麼能力不是透過長期的積累而成,天賦只是讓人可以更快的學會,但是將學會的技巧培養成為可以仰賴的技能,依舊要靠反覆的練習,思考跟判斷能力也是,現在就開始嘗試訓練與累積經驗吧。個人的建議是從閱讀開始,不喜歡長篇大論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從訊息中得到點想法,既然最新的資訊是片段的,那就用符合這個時代的資訊流動方式,運用RSS Reader,訂閱幾個RSS來源,訂閱特定的粉絲頁或是follow Twitter,任何可以幫助你做資訊整合的工具都可以協助你有規律的閱讀,每天都透過閱讀來拓展自己認知的極限,這不花錢,也很有效率。透過不斷的吸收不同面相的訊息去挑戰自己的思維,從這樣的過程中去反思自己的偏好、能力、條件,進而找到屬於對自己人生的明晰想法。這樣的體悟才是這一年半留學期間,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