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 所新聞 行 政公告 學 術活動 研 究成果 研 究計畫 海 外研習 校 友園地 讀 書會 新 知分享 生活雜感 生 活花絮 人 才交流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教授與大四畢業生懇談生命歷程

 大四 / 翁鈴超

繼上週梁院長的演講後,這週范瑞珠老師大四的Seminar邀請到系上林信惠教授為我們演講。教授在問過大家畢業後就業或是繼續念研究所的情況後,就開門見山的說今天是來和我們談畢業後的就業機會,還有我們該準備些什麼。

 

  教授說大學的生活和進大學以前經歷的很不同,大學生活擁有很多自由,這是生命的一個階段,從讀書到就業又是另一個很大的階段,當成功就業之後在金錢上可以自主,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學校是一個保護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學生犯錯大多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就業後要面對的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因此教授今天想和我們談談機會與責任、自由與競爭。

 

  教授接著在白板上寫了「機會」兩個字,「機」─射發也 ,「會」─合也,即很多條件在一起時事情的發生,機會是主動且變動的。對有些人來說是機會,對有些人來說卻不是,機會是要在變動的環境裡主動去採取行為,創造某事、讓某事發生,機會不掌握就會消失。

 

 

  接著話題轉到現在職場對新鮮人的看法,認為新鮮人是不耐操、抗壓性不足的「草莓族」。教授提了柯林頓競選美國總統的例子,當時老一輩的也都質疑他是否能治國,因為他是戰後出生的沒有打過二次世界大戰,前輩們也是這樣推論我們這代不行。

 

  除了「草莓族」外,對新鮮人的另外一個看法是「石頭」,這是有具體事實的,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畢業生在工作一年之後有40%換工作,「石頭」的稱呼就源自於像這樣的「滾石不生苔」。接著教授要我們猜猜僱主覺得新鮮人的什麼最重要,答案是「忠誠」,僱主想要的是聽話的人,我們都以為能力才是僱主最重視的,這樣的答案是否很奇怪呢?

 

  教授再次強調我們畢業後要面對的就業市場是個真實世界,真實世界和我們的期望或許會有很大的差距,但機會還是存在的,因此調適是必要的。從我們的觀點,我們要如何看待外界認為我們是「草莓族」或是「石頭」這個事實呢?教授接著舉了鳥的例子,鳥有兩種:留鳥和候鳥,候鳥中的黑面琵鷺就是遠從西伯利亞來到台灣的,候鳥不受國界的限制、逐水草而居,在數量上候鳥多於留鳥。從這個來看職場,當其他公司比較好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換公司呢?

 

  教授並不是要在這邊論斷對公司忠誠度的對錯、好壞,教授想問的是:「你要如何成為大家都想保護的候鳥?你要如何成為漂亮、大家都想吃的草莓?」教授接著談到學生回來找他聊天時,談的東西都和我們現在在學校念的不同,不會有人聊程式怎麼寫,或是管理學的哪個名詞如何解釋。在學校強調的是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工作上談的是做事的方法,而畢業5~10年後重視的是人的管理如何進行、要如何領導?

 

  在職場上一件事來時要如何處理是不分科系的,有時候甚至是什麼都要處 理,需要的是跨領域的知識。教授接著提到三個不同的理論,首先是「I理論」,強調懂得很深卻只懂一樣,接著是「V理論」:懂得沒那麼深,但是層面廣一些,最後是社會期望的「W理論」,擁有多樣性知識。

 

  再來教授提到「國 際化」,這是我們這一代勢必得面對的問題,每家公司都必須和國外做生意,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準備面對這個問題。「國際化」最基本的東西是語言,不只是英語, 學習法文、日文等等語言是越多越好。

 

   接下來的大議題是「做事」,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最大的挑戰,一件事本來 自己做就可以,但是到職場上有時候一件事就算你自己做死了事情還是不成,因此怎麼跟人家一起做事是很重要的,在共事的時候自然有很多必須要面對的爭執、矛 盾、衝突產生。

 

  那麼,什麼因素決定誰能成功、誰卻停滯不前呢?教授認為做事最重要的是「態度」,態度聽起來很抽象,因此教授舉了以下幾個例子:首先提到的是Nike的廣告標語:”Just do it!”,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反正就去做;再來是Adidas”Impossible is Nothing”,一般人卻常常只看到”Impossible”教授接著提到他曾經在美國某間學校的T-shirt上看到的”Keep going, and going and going”

 

最後的例子是某家台灣科技公司的理念─”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在場的大家都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能做到這點,但這是印度某理工學院對學生在寫程式上的要求,如果真的能做到這點,連在半夜都會有一流公司來找他。教授說自己在美國念書時身邊沒有人可以做到這點,但是曾聽說貝爾實驗室的某科學 家一直是這樣,他在23歲就拿到了史丹佛大學的數學博士,每次寫程式都是一次就寫好。這樣「第一次就做好」的觀念,是很好的做事態度。

 

下一個議題是「做人」,有句話說「讀書容易,做事難;做事容易,做人難」,但光自己把事做好是不夠的、光成就自己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成就別人而非自己。在領導團隊時,如何將別人帶好是個挑戰,教授說相信我們在畢業5~10年後都將是大小企業的核心幹部,相信我們都會是好的經理人,但是我們社會並不缺好經理人,缺的是好領導人。

 

沒有人會質疑張忠謀的地位,是他帶出台灣的半導體科技業,而電腦產業的大老則是施振榮,他們都有很好的領導能力,他們對年輕人最大的期許是「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成為一個好經理人的社會期望和自我要求與成為好領導者是不同的。教授提到他看過一本書,那本書的作者親自訪問了上百個美國將領,希望得知他們為何能成為將軍,但是每個人成功的道路不同,很難歸納出一個道理。

 

不過作者發現他們有某些共同的特點,有句話說”Character is everything”,這些將領具有某些共通的特質,首先是大公無私,領導者成就別人而非自 己,再來是好的決策力,面對複雜多變且超乎能力之外的情況,在生死關頭一旦走錯一步,不只是自己,底下跟著的人也將全部陣亡,為什麼這些領導者看似憑著直覺與第六感指的方向都是正確的呢?重點在於「信心」,類推到我們畢業之後,就算面對的是從來沒有人爬過的山頭,還是要有信心爬上去。

 

教授再來說到,當我們在念書的時候可能會想說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我不工作不行嗎?讀書、工作有用嗎?在讀書、工作以外還有很多的東西,讀書跟工作其實是生活的一部份。相較於工作態度,生活哲學實在太豐富了,教授告訴我們”Piano-piano”,這是句義大利文,對義大利人來說很平常的一句話,意思是「慢慢來」、不 要急,如果第一次就想把事情做好也需要慢慢來。

 

「慢慢來」似乎和台灣的「衝衝衝」生活方式大相逕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重心,到底要拼還是要慢慢來。教授提到自己在法國和德國搭高鐵的例子,法國的高鐵時速300公里,號稱科技最佳的德國高鐵時速卻只開260公里,當教授向當地教授問到為什麼德國高鐵時速不再快些的時候,德教授說德國的輿論討論過這個問題,若時速快到320公里的話,你提早5分鐘到要作什麼?他們的確思考過到底要快還是要慢這個問題,結論是「這麼快要做什麼?」

 

 

後林教授想說的是件大家在一生中一定會碰到、一定會關心的事──生命,Harvard Business School要把生命教育放 進課程裡的時候採取一個方法:在每門課要結束時,讓老師告訴學生一個生命故事。有位以爬山為人生最大志向的電機系教授說了自己的故事,在他有次跟同伴去攀登喜馬拉雅山時發生了山難,有位同伴喪生,他自己則是在尋求救難的路程中昏迷在山邊,有位當地婦人路過發現,背著他走了3天,讓他就醫撿回一條命。那位婦人沒有留下任何訊息就離去;之後為了感恩,他回去山區小鎮捐助當地教育,並尋找那位救命恩人,但怎麼也找不到,我們想想「為什麼有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願意這麼做?」

 

  林教授說我們再來一定會遇到對生命重要的事,讀書、工作是為了生活,但是核心卻是生命,其它這些都是繞著核心在轉,期許大家都能活得精采、找到一份好工作,把握成功的機會。最後,老師為這場動 人、引人深思的演講做了結語,教授提供自己寶貴的親身經驗,這些自己走過的訊息非常的珍貴,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思考做事、做人、生活和生命,資管系的師長們都希望學生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本期電子報

資管系首頁

Copyright 2007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SYSU.  
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