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92級資管所碩士班論文簡介
台灣製造業導入協同產品商務之探索性研究
題目(中)

台灣製造業導入協同產品商務之探索性研究

題目(英) 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 System in Taiwan
研究生 陳冠華(碩士學位)
指導教授 侯君溥
摘要(中)


        這些年來,由於全球市場激烈競爭、人力成本不斷提高及對外貿易成長漸緩等因素,再加上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提供低廉的製造勞力,使得台灣製造業紛紛將製造工廠轉移至這些國家。這個現象已引起台灣高層的重視,並鼓勵產業界應往更高層次的研發與設計中心發展。另外,政府單位(如工業局)也提供配合的經費支援有意願的廠商進行研發與設計,而新產品設計(New Product Development, NPD)就是重要的補助項目之一。以台灣的製造業為例,進行NPD已是企業重要的競爭策略。其重要性除了可以擺拖日本製造廠在專業技術的控制之外,也可以為該企業創造差異化,並進軍國際市場。因此,國內的製造廠皆朝這個方向在努力。

        在NPD的過程中涉及多個階段。例如,Cooper(1983)提出產品構想、初期評估、概念設計、產品發展、產品測試、工程試產及量產上市等七個階段。同時,參與NPD的單位或部門也不少。以產品的開發為例,參與的單位包括商品企劃、營業、研發、生產、模具設計、品管部門等,甚至是零件供應商或是經銷商。這種協同式(collaborative)的開發方式具有集思廣義、共同合作等優點,也獲得業者的採用,然而在開發過程中仍不免有費時(如部門間的互動)、費力(如人工式的資料傳遞)、資料正確性(如設計圖的版本)等問題的存在。

        面對上述的問題,多數的企業是透過既有的IT來解決,如簡單型式的e-mail或是較複雜的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產品資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等系統。這些系統各有其功能性,如e-mail的重點在溝通,ERP整合生產、人事、會計、財務、行銷等資訊,而PDM則強調工程資料的管理。從NPD的過程來看,這些系統僅能提供部份的功能,而無法支援整個協同過程之所需。例如,e-mail無法提供同步的溝通,ERP缺乏研發部門所需的設計模組,而PDM僅有工程的資料,若其他部門需要的相關資料仍需自行開發軟體來處理。

        由於IT的快速進展,再加上公司與公司、部門與部門或個人與個人間在企業營運或工作上的合作需求,使得協同商務(collaborative commerce)的概念逐漸獲得重視,並可彌補e-mail,ERP或PDM等系統在NPD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協同商務中主要包括協同規劃、協同行銷、協同產品商務(或開發)、協同服務等系統分類,其中以協同產品開發與NPD的關係最為密切。目前市場的主要廠商包括PTC,HP,IBM等,而該系統的優點在於可有效控管NPD流程、建立NPD的作業標準、累積新產品設計與製造的經驗等。例如,法國的Airbus公司1995年就使用PTC公司的Windchill系統進行協同式的飛機設計。而台灣則於1999年在政府單位的經費輔助下,才有製造業者將該系統應用於新機種的設計上。導入協同產品開發軟體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應用IT支援NPD過程。
  由於IT的導入過程是企業認定該IT成功或失敗的重要期間,而過程中能否調適(adaptation)得宜,則是判定IT成功或失敗的關鍵依據。

        因此,有些學者從調適的觀點來探討IT的導入過程。例如,Leonard – Barton(LB)(1988)提出科技與組織應相互調適的模式,以解決導入過程中技術(如IT原有的規格)、達交系統(dilivery system)(如訓練課程)、績效準則(如對活動的影響程度)等方面的失調(misalignment)現象。Susman et al.(2003)則提出在使用協同科技時,需注意工作、團隊及組織與該科技間的失調,並應設法解決。DeSantics and Poole(1994)提出調適性結構理論(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 AST),該理論的重點在強調科技、工作、組織環境、群組等結構的專用性(appropiration)。若專用性愈高,則決策績效也愈高。Tyre and Orlikowski(1994)認為科技調適的過程並非漸近與連續(gradual and continuous),而是高度地不連續。他們指出調過程中會不連續地產生差異事件(discrepancy event),該事件是提供企業一個機會去審視既有流程的合適性或是將既有流程修正為新的方式。


        上述的研究雖然提供重要的結果,但Majchrzak et al.(2000)認為新科技導入過程的研究結果仍未能清楚地描述所有的現象,因此他們透過火箭設計的專案,並以協同科技(如e-mail,資料分享或電子白板)為應用,探討專案進行過程之調適現象。Majchrzak et al.已將協同科技與NPD做結合,但該結果僅應用簡單型且小型的協同科技(如e-mail),卻缺乏對複雜且大型的協同產品開發軟體的探討,同時該結果雖然以NPD的應用,但並未提出NPD的每一個階段(如工程試產)的調適情況。另外,歐美國家(如法國Airbus公司)導入協同產品開發軟體於NPD過程的成熟經驗是值得參考,但不同國家的特有情況仍是考量重要因素。以台灣為例,應用協同產品開發軟體支援NPD過程仍只有少數的個案,這些個案的導入經驗是值得深入瞭解,以做其他企業導入的參考。因此,本研究選擇台灣製造業有導入協同產品開發軟體且已結案的一個個案,並輔以相關的調適理論(如LB模式、AST、差異事件等),以深入探討導入前、中、後的調適情況與結果分析。

摘要(英)

想對此論文更加了解者可連至此網址:http://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128104-112915

論文下載 本篇論文開放權限為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回電子報首頁

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3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SYSU.

歡迎轉載 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