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感
博士論文口試心得分享
博士班 / 朱彩馨

  懷著一顆不安的心,走進了會議室。仿佛間好像回到碩士畢業口試的當時,同樣的場景、類似的情境,不同的是這次我要面對的是五位教授以及要求更嚴格的質詢。口試過後,以一位"倖存者"的角色,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對論文口試的心得。

  在面臨口試時,緊張是一個最常發生的情況。適度的緊張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增快反應,但過度的緊張可是弊多於利。因此,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克服緊張的秘訣。曾有許多好心的同學提供我不緊張的訣竅:有人說深呼吸、有人說催眠自己把聽眾當成西瓜、有人說學學三板老師,專看"黑板"、"地板"以及"天花板"。但我發現就算我吸光了滿室的空氣、並把聽眾當成西瓜黃瓜、再避免和他們有眼神的接觸,我在台上仍是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在參加幾次的研討會後,我發現,調整對口試的心態,或許更能有效地克服緊張。

  口試,顧名思義,是以口頭報告的方式來測試我們對於論文及這個領域的了解程度。對於一個碩士或博士生而言,它代表著順利畢業與否的指標,其重要性不在話下。但這種"口試=畢業"的想法,卻使得我們免不了太過於在意諸位老師對"我這個人的看法"。所以,我們無比緊張,深怕表現不佳使得自己丟臉、使指導老師蒙羞、無法順利畢業衣錦還鄉。但我想提供另一個觀點來思考口試這件事。口試是一個難得的場合,教授們撥開其它的事情專程對我們的論文來討論。它,不是對我們也不是對論文的一種評量,而是使研究變得更好的一個契機。但為什麼我們得把研究變得更好? 以積極面來說,它代表一種自我實現; 以功利的層次來說,論文的封面刻著我們的名字,我們的親朋好友、後代子孫都可能在某種機緣之下看到這本論文。因此,論文絕不是寫完、畢業結束了,它是跟著我們的一個紀錄,故應儘量在時間與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改善它。若抱持著改善論文為目的想法,口試便成了一種討論而不再是一種評量。

  由於對於口試想法的改變,我們能夠更誠心地面對及回答老師的問題,不至於太過防衛。我曾請教MIS資深的學者Dan Robey對於口試的策略,他提到說:「論文口試雖在英文上名為 "defense",但一個防衛性的態度卻不是一個好的策略。你必需了解自己研究上的弱點,但卻不需為這些弱點道歉。有時候老師的問題只是在測試你對自己論文的了解程度。」老師們有不同的立場及研究興趣,提出來的問題也大不相同,若我們能以較開放的態度來討論這些問題的話,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記得前年我參加一個國際研討會,由於是第一次用英文簡報,所以我非常非常緊張。在前一個學者報告時,我緊張得幾乎要暈厥,生怕自己上台後會忘詞、在Q&A時萬一聽不懂別人的問題怎麼辦。突然間,心裡有個聲音問道:「你今天為何要站在這裡? 參加這個會議的目的為何?」於是我想通了,我之所以來這裡,是為了讓大家了解我的研究做些什麼,並收集大家對它的建議,其餘的擔心均不是我要考慮的重點。心念一變,神奇的是上了台的我居然不再緊張了,看到台下老師露出的微笑,我知道這個簡報將會很成功。這次會議中,我們不僅收集到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事後更獲得推薦發表至JMIS的機會。這是我的經驗,提出來和大家分享。以後在你面對口試又很緊張時,除了運用深呼吸、西瓜催眠法及三板策略外,不妨嘗試改變一下自己對口試的想法,或許能幫助你克服緊張的情緒。

回電子報首頁

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2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SYSU.

歡迎轉載 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