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感
大學部期末專案評後感言
碩士在職專班 / 吳三任
  這也算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個人雖有幾次機會評選知名廠商的軟體解決方案,但就是缺乏評選在學學生資訊專案成果的經驗,所以12月22日那天可以說是帶著誠惶誠恐的心情,來到圖書資訊大樓一樓,向各組同學請益。

  基本上對於大學生,個人認為他們和我們這些LKK的差別,就在於其不可預測的發展潛力與創造力,而目前的專案成果只是一項自我挑戰展現而已,當然不會代表他們三、五年後的成就。於是在看各個專案成果時,我並不期望看到件件成熟完備的系統,期望看到的是那股充滿不服輸、探索性、自我挑戰精神的成果,若能再發現富有創意的專案成果,那簡直太完美了。當然這並不代表軟體開發的方法論不重要,也不表示資訊系統的實用性不是重點,只是那些東西等大夥兒進入的實務界,鐵定必須配合組織文化再重新調適一次,而主動學習的態度、自我挑戰的精神是可以適用一輩子的。

  一項軟體專案從構想的成型、修改,到小組的分工、統合,以至於系統的分析設計、程式的編碼等等,可能是一本教科書的學程,但在執行專案時,當中的溝通、協調、確認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可能是最棘手也最花時間的,更是影響專案成敗的關鍵因素,讓在學學生透過專案的設計,實地體會一下其中甘苦,對往後就業時的工作表現會有相當的助益。然而在評選專案成果時,比較容易由成果來定優劣,這中間的過程,例如合作的對象是否容易溝通、是否願意提供充分的資訊等等,是比較難用那麼短的時間去暸解的。因此我也僅就自身的經驗,來感受專案開發的難度、同學們投入的程度、理論和實務結合的程度、資訊技術應用的難度等,籠統地給一個評價。

  資訊系統的開發原本就是暨科學又藝術的,只是其中的比重必須拿捏妥當,例如系統的效能是有些方法可以最佳化的,是較屬科學的,但系統對組織的成效,則不見得效能最佳的系統會產生最佳的成效,因為系統運作之後一切會是動態的,好像是一個有機體一般,不論是系統本身或組織人員,都必須有具備動態調適的能力,這是較偏藝術的,這在學生的專案成果上較不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留給往後的同學思考的。

  專案所涵蓋的範圍如果比較大,從實務的角度來審視,難免會發現它不太踏實,謹管有很好的系統門面及豐富的功能,仍不難發現它若用到Production環境後將產生的矛盾;以單一系統功能為主題或以協助作人員工作為主的專案,通常會有較高的實用性,但在比較評選時的吸引力相對來得弱;至於完全以開發者角度出發的專案,則只有在技術面、功能面著眼,這是踩在資管與資工間模糊界限的專案。

  老實說,主任及張德民老師要我們在職專班來擔任評審,就我個人而言,學習的成份要多於評選的成份。因為長期待在業界所累積的經驗,雖能幫助自己不要犯錯,相對的也成為了束縛自己思考的負擔。在同學們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我們不會去想的想法、不會去用的用法以及不會去做的做法,這是參與專案評選的最佳收獲。
回電子報首頁

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1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SYSU.
歡迎轉載 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註明出處